close

  當地時間2014年8月8日,伊拉克,美軍開始對伊拉克極端組織發動空襲。
  
  當地時間7月3日,伊拉克蘇萊曼尼亞省,一批庫爾德婦女在教官指揮下接受軍事訓練。她們將在此守衛自己家園。
  中新網8月11日電 8月7日,奧巴馬宣佈對伊拉克北部“伊斯蘭國”恐怖分子的軍事陣地進行轟炸。日前美軍派出戰機與無人飛機開始空襲。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1日評論稱,飽受伊斯蘭國威脅的庫爾德族及基督徒額手稱慶。可是對奧巴馬而言,再戰伊拉克卻是個痛苦的決定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大國就怕被譏“為德不卒”
  在奧巴馬眼裡,伊拉克戰爭是小布什的戰爭,他的戰爭是阿富汗戰爭。但不管是伊拉克還是阿富汗,現在最重要的工作都是結束戰爭,把美軍撤出戰場。
  可是大國卻有大國的負擔,她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,甩一甩衣袖就飄然而去。她還得關切離開後那個國家能否存活,以免遭到國際社會對其“為德不卒”的譏諷。“為德不卒”不僅是道義上的欠缺,更影響到區域秩序的建立,以及美國今後在別的地區或別的議題推行外交政策時,所能從國際社會爭取到的支持。
  伊拉克情勢惡化,有人歸咎小布什,認為當初根本不該打這場伊拉克戰爭的。一些評論者也開始反思:究竟是伊拉克這種族群、教派複雜的環境,孕育出薩達姆這樣的強人以穩定秩序,還是薩達姆的鐵腕統治,催化了族群與教派之間的仇恨與分裂?誰是因,誰是果,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,實非美國這個年輕國家所能瞭解。
  也有人歸咎奧巴馬,表示當初美國撤軍的時候背影太不漂亮。當時就是因為跟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沒有談好,所以美軍全數撤出伊拉克。結果美軍一走,伊拉克局勢就惡化。政治上治不了馬利基的獨斷,軍事上彌不了族群教派之間的火併。政治、軍事一樣互為因果,而終於出現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組織。
  美國再戰伊拉克,無疑是中東情勢的轉折點。這時可以繼續看的有下麵幾個脈絡:
  一是美國外交政策。奧巴馬的外交政策,長期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,許多時候表現得太不積極,也讓美國在許多國際事務上,將主導權拱手讓與他國。所以我們可以關註,今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會不會更為主動?美國會不會再次陷入伊拉克戰場,而影響她亞洲再平衡的外交佈局?
  第二是看伊拉克內部的情勢。軍事手段終究只能治標,要釜底抽薪還是得敦促伊拉克建立能包容各族群教派的政府才行。什葉派的馬利基願意在這點上配合嗎?伊斯蘭國的威脅,會讓美國不得不包容馬利基,還是更對他施壓?
  觀察庫爾德族、俄羅斯反應
  為避免涉入伊拉克複雜政局,美國運送給庫爾德族的武器,是透過巴格達當局運送的。美國與馬利基欠缺互信,巴格達與北方庫德族的關係也一直緊張。現“伊斯蘭國”的威脅卻把他們都綁在一起,正像孫子兵法講的“吳越同舟”,但這種同舟共濟能維持多久,很值得觀察。
  庫爾德族的反應呢?美國發動空襲,理由是保護庫爾德族免於遭受“伊斯蘭國”的威脅。當威脅解除後,庫爾德族會不會順勢要求建國?庫爾德族分佈地區包括好幾個國家,若庫爾德族建國,好幾個國家的疆界都將面臨重劃,土耳其首當其衝。美國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嗎?
  第三看俄羅斯反應。美國註意力重新被帶回中東,對烏克蘭自然無法多關註。有人擔心俄羅斯會趁機鞏固她在烏克蘭的利益。
  但後來發現,俄國的反應是溫和的,莫斯科表示願意調停烏東情勢,同時也以演習結束為由,從邊界撤軍。西方當然還是維持高度警戒,但俄國一下子以理性姿態出現,和許多西方鷹派的預測相反,卻也讓俄國累積了更多外交籌碼與迴旋空間。這個發展相當耐人尋味,也值得我們繼續觀察。(劉必榮)  (原標題:台報:再戰伊拉克這盤棋 對奧巴馬是個痛苦決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d01bdsa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